来自 股权方案  的文章

制定股权激励的标准是什么?

什么是激励?美国的管理学家贝雷尔森和斯泰纳认为激励是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

通俗说,激励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动机,鼓舞士气,维持激情。

激励不仅使组织的预期目标实现,而且也能让员工实现其个人目标,只有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相统一的激励制度才拥有生命力,才能得到员工的支持。

因此,激励是否有效依赖于激励机制能否成功搭建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的桥梁。

激励是一个过程

有效的激励不是企业或者管理者凭借一时的兴趣就可以建成的,也不是一朝建成企业就可长久享受的。激励这个过程一般来说包括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激”,激发员工的动机,解决行为的动力问题,给员工马力,让员工们想干、愿意干,让员工有动力去做某事。

第二阶段是“励”,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1、一是“再接再厉”,也就是说,员工有动力做某事了,企业得让员工有动力持续做某事,在工作的过程中持续地保持愿意干的状态;

2、二是鼓励、奖励,当员工干得好,合乎领导的要求、符合领导的意图、个人目标与组织的整体目标相吻合时,领导要毫不犹豫地给予员工“鼓励”,要给员工掌声、鲜花、奖金、晋升等,激励员工。

“激”在前,“激”是为了让员工愿意干、想要干,化想干为具体干的行为;

“励”在后,是对行为的过程给予鼓励,是对行为的结果给予奖励,两者是一前一后的互动过程。

因此,激励活动不仅仅是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导致一定力度的某种行为出现;还要维持员工的工作激情,使激发出来的行为和努力的方向能够得以保持和延续;

更要通过最后的奖励来对员工恰当的行为给予表扬,引导员工持续努力的方向,强化员工的行为,因此,激励活动是一个过程。

要做好“激”“励”这两项工作,企业需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对激励对象的分析、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激励方案的设计、激励时机的选择等。

在激励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地改进激励政策,根据环境条件、员工变化、组织目标变更等不断调整激励政策,协调各方面的活动,才能使激励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工作完成后,企业需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估员工的工作成果,给予相应的奖励,并对激励活动本身进行评价。

从事前、事中、事后激励活动所需做的工作来看,激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激励不是企业必须通过权威强制才能实现的,激励更多的是依靠员工的内在动机驱使,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效的激励会点燃员工内心的激情,促使他们的工作动机更加强烈,使他们能够自觉自愿地、发自内心地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将自身潜在的巨大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员工从内心切实地感到力有所用、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从而自觉努力工作。

版权声明:图片来自网络,文字内容是网站小编采编而成。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 投诉通道